当前位置:首页 > 2015 > 通州社区专题 > 热点新闻

通州行政副中心崛起 能否破解北京“大城市病”

来源:中青在线 发布时间:2015-07-16 10:19:29

  河北保定成“副都”的传言始终没有被证实,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倒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率先落地、崛起。日前,召开的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表决通过,北京加快通州行副中心建设。

  在通州建设行政副中心等不等于“副都”,北京市政府会不会动迁,北京城市规划60多年来将面临重大调整?这些信息都引起了境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中青舆情监测室对相关热点新闻词的监测显示,仅7月11日至7月14日10时,相关舆情信息9494条。其中,微博5880条,新闻报道2350篇,论坛611条,微信653条。

  通州定位问题经历十多年的舆论热点关注

  地处首都东长安街起点方向的通州,历来都是舆论关注的热点地区。在此次舆情热点中,除了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给予重点报道外,新浪发布的“北京将加快通州行政副中心建设”信息在社交媒体上最热, 截至7月14日10时,该信息被转发1044次,评论413条。

  与此同时,媒体微信公众号,以及通州小兵、京津冀一体化等一批微信公众号都纷纷加盟这次传播的队伍。到7月12、13日,财经类、房产类微信公众号也从专业资讯解读的角度,不断传递着通州行政副中心崛起的政策利好消息。

  其实,在一个多月前,“北京市政府迁到通州”的消息由境外媒体率先报道,类似“出口转内销”的消息在国内社交媒体上引起了一阵疯狂式的转发,但是北京市官方机构与国内传统媒体对此并未予以正式回应或跟踪报道。

  据中国青年报记者梳理,围绕通州定位问题的舆情热点并非集中一次性的“井喷”,近十多年来对通州定位问题就不知道被媒体报道了多少个热点事件,通州也在跌宕起伏的舆论中习以为常了。

  早在1993年出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中,通州就被定位为北京首都的14个卫星城之一;12后获中央政府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这个区域被确定为三个重点新城之一;2012年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落实聚集通州战略”,通州一跃成为了北京城市的副中心。

  当前,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通州的定位被摆在了更高的层面与更大的背景,放在了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局中,要有序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

  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在角逐“行政副中心”的城市定位中,近十多年来通州并没有遭遇强有力的竞争地区或城市,而是一马当先独领风骚。但是,这个过程中居住在通州的市民并未享受到太多的发展红利,而是早上从通州进城区上班难,下午下班后从城区回家难。甚至有的经济条件稍好的市民把通州的房子卖掉,举家搬迁进北京城区居住。

  在互联网互动空间上,中青舆情监测室监测统计,有38.2%的人认为,行政副中心的定位与崛起有利于北京和通州发展;有17.5%的人表示,继通州被定位为行政副中心后,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有更大的手法。其中,有一部分人认为,通州十年传言终成真,下一步北京方面可能会与河北省的三河、大厂、香河、天津市的武清等一体化规划,联动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宏山等专家表示,北京市很早就提出过建设行政副中心的想法,但是没有做到,原因就在于公共服务缺乏一定的集聚,就不可把中心城区的经济、文化等资源吸纳至副中心。通州行政副中心建设,将影响北京未来城市发展的整个规划和战略格局定位。

  北京“大城市病”迎刃而解?

  北京作为大国首都,不可避免地同世界一些特大城市一样患上人口规模太大、交通拥挤、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为特征的“大城市病”。以交通拥堵为例,有的老百姓就称北京为“首堵”。更有网络达人形容这座“首堵之城”说,在北京二环西直门一同出发,蜗牛都到东直门了,汽车还在半路上呢!

  对于这种现象,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解析说,由于中心城区功能过度集中,很多人在城里上班,但在新城居住。数以万计的人单方向出行,构成了上下班交通“潮汐”。

  连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都说,解决北京“大城市病”、要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必须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先导和突破口。对此,有媒体报道说,在北京郊区的通州建立行政副中心,是一个历史性的举措,不再把一些行政资源固定在北京市中心。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关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治彦等专家认为,人口疏解是首都功能疏解的核心和敏感问题,光靠户籍制度和行政限制调节行不通,必须从城市功能设置等源头上进行引导。只有通过行政资源,以及产业、医疗、教育资源的对外扩张,让住在北京郊区的人可以便利地享有就业、上学、就医等社会公共服务,才能吸引人们外迁。

  通州建设行政副中心定位于疏解非首都功能,但是会不会同样出现“潮汐”,让人流、车流在上班时段向副中心聚集,再到下班时出现反方向“潮汐”?在回应这个问题时,北京市规划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就要通过政府和市场之手来改变这种现状。

  北京破解“大城市病”的重要抓手是,有序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从而带动科研、商务、文化、会展等功能聚集,并由此逐步带动中心城人口向通州转移。一方面是在区域内实现职、住平衡;另一方面,就是继续建设大运量的快速公共交通和道路系统。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主任张占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等专家认为,做好基本的公共服务,是推动京津冀三地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因素。遵循市场规律、减少公共服务差距,就可能适当减轻北京的压力,实现产城融合发展,降低与中心城之间的“潮汐”交通压力等。

  当然,并非所有的舆论都认同通州行政副中心建设,可以让北京“大城市病”迎刃而解。据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有17.1%的人就持有北京建设行政副中心,不能解决北京发展问题的态度。

  行政副中心建设再也不能走“摊大饼”模式

  行政副中心是一个多么高大上与充满“行政色彩”的定位。有的媒体就指出,在北京有行政副中心,那么未来会不会出现一批省级行政副中心,副省级城市行政副中心,地市级行政副中心,县级行政副中心?

  据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另外有23.5%的人担忧通州成为行政副中心之后,办事两头来回跑,通州房价猛涨;只有将大量的国家部委迁到这些地区,才能真正在政策上协调发展,否则永远是一句空话;另有5.7%的人表示,这是“造城热”。

  中央媒体刊发的报道认为,长久以来,人口拥挤、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长期困扰着北京的发展。建设行政副中心的提出,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历史性突破。但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重大深刻的改革,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如何攻坚克难,无疑是一场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考”。

  北京市规划委在回应舆论普遍关注的破解“大城市病”、是否“造城运动”与“摊大饼”等敏感问题时表示,要调整通州的规划,今后的发展绝不是大规模的“造城运动”,而是“减量提质、优化升级”。

  对于北京市政府是否会动迁至通州行政副中心、国家部分部委机构会不会搬迁,北京首都城市规划如何调整等重大战略问题,目前包括北京市、国家部委在内都没有发布相关明确、详细的信息。

  “建设行政副中心要总结北京发展的经验教训。”中青舆情监测室认为,通州行政副中心要控制规模,注重生态红线,不能“摊大饼”,将其发展建设成为国际水准、宜居生态的城市,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做出表率,垂范全国。

责任编辑:陈静
标签:北京行政副中心,通州,市规划委,城市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