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北京市东城区民政局社区和基层建设科科长雷磊抵达安徽合肥,参加次日(9月13日)开始举办的2016中国社区发展年会。
刚到酒店,顾不上舟车劳顿,雷磊便向本网编辑介绍了东城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经验。
多元参与协商共治新模式 荣膺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6月24日上午,民政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东城区申报的"'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社区自治新模式"成功入选。
"'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社区自治新模式"是东城区推出的以街道工委为领导核心、街道办事处为责任主体、社区居委会为共治载体、社区各利益方为参与主体的社区协作共治体系。
近年来,东城区区紧紧围绕着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这个抓手,把构建"'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社区自治新模式"作为重要突破口,不断提高社区自治能力,拓展社区自治空间,将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社区居委会三者有机结合,以居民关心的急、难、热点问题为抓手,通过新型会议技术,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决策前的协商,社区决策中的实施,极大的提高了基层民主自治水平,激发了社会活力,促进了社会和谐。
推进居民自治 健全社区协商共治机制
社区协商共治重点在于引导居民通过协商来表达利益诉求、化解利益矛盾、增进社会共识。东城区以搭建社区议事平台为切入点,完成了168个社区议事厅规范化建设,为各相关利益方提供了议事协商场所;围绕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五民工作法",编制了《社区协商运行流程指导手册》,明确了协商什么、和谁协商、如何协商、协商成果落实与评估等内容,形成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流程,引导社区居委会遇事、做事多协商,引导社区居民有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实施,推进社区民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一步健全民意收集和表达机制、社区事务决策和实施机制。
培育多元主体 建立社区协商共治平台
各街道充分利用社区协商议事平台,如东四、龙潭等街道着手于小区、院落这些最小的社区治理单元,居委会组织居民开展参与式讨论,从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通过成立楼院自管会,制定居民公约,自行协商解决问题,这种协商民主的形式,推动了居民的决策共谋、成果共享。
社区协商运行流程的实施和运用,极大地发挥和关注了不同利益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通过政府、居民及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社区居民开始有效的介入到社区治理的决策、实施、管理和利益分享全过程。政府的赋权和放权也使居民参与能力得到提高,居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社会组织的长久生命力在于扎根社区及为居民提供有效的服务。"3331社会组织培育计划"重在利用三个中心,搭建三级服务平台,开展创投挖掘种子、购买转移职能、人才梯队培养三大任务,引进和培育社会组织,以实现"三社联动",完善社区治理结构这一目标。
与专业力量提供的专业服务不同,社区志愿者提供的互助式服务,更易于解决居民的生活需求。社区协商机制的建立,激发了各类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参与社区议事,促进了社区融合式发展。东城区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志愿者审核评定表彰办法》等制度,对全区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建设、登记注册、培训交流、权益保障、激励回馈、经费保证等文件,初步形成了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实现了从自发型向规范化的转变。
专业技术引领 提升社区协商共治能力
督导项目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委托专业社工机构开展,以通识性专业培训为切入点,挖掘具有继续学习动力、有潜质的社区社工,通过建立社会工作专业督导小组,搭建交流支持平台,个案督导与咨询,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案例征集,将督导工作与实务案例有机结合,构建社工自我专业成长与社会广泛认同的专业支持环境,提升社区社工的专业服务质量和动员群众的能力和专业水平,使社区社工从"专业持证人才"转变为"专业服务人才"。目前,东城区共征集72个专业服务案例及12个个人成长案例,经评审有25个专业服务案例入围优秀案例。
在现实协商中,有时会出现协商形式化倾向,有些协商事项由于复杂、利益分歧大,易造成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现象。按照《社区协商运行流程指导手册》的要求,委托专业机构实施,重点培训协商议事技术、会议形式技术、会议规则、主持人技术应用与实践等,为社区开展有效治理提供了保障和技术支撑,促进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