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国林
我家的阳台上,有两把木靠椅,看上去很有些陈旧了。它们与同类的椅子相比显得有些笨拙,无论是圈窝而成的四条腿与后背上的斜靠梆,抑或是椅坐板与四下牵联支撑的横直竖枨子,都要比一般的靠椅厚墩结实,扎实耐用。正因为这一点,如今的它们,虽然伴随我们走过了四十多个春秋,却依旧完好无损。
这两把木制靠椅,是老伴参加工作后添置的第一套家俱。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刚刚从学校毕业的老伴还不足18岁,是个青春妙龄的女子。作为一名城里小姑娘,又是家中父母亲的千金小姐、掌上明珠,毕业后她在父母的操持下很快就被安排了工作。工作虽然安排了,却是在乡下。在城市里生活惯了的她,当时很是想不通,与父母进行了多次争持,表示不愿意去那么遥远的乡下工作。无奈当时的情况下安排工作,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不少青年常常是要下乡或是等上一年两年才能“被”安排。父母只能对她劝说,讲明乡下工作只是暂时过渡,过后会把她调回城里的。
就这样,带着诸多的“委曲”,也带着对梦想与未来的憧憬,她来到了距家几十公里外的熊集公社食品所工作。
年青人很快就入乡随俗。上班后不久,“城里来的小姑娘”便忘记了刚来时的诸多不快,很快融入工作和同事中间了。安心了,工作起来就劲头十足,她向领导要求去基层下乡。经历了诸多乡村趣事,也长了许多见识,得到不少锻炼。
有一次,她在一个小集镇上收购鸡鸭蛋,看到一位山农背着一对椅子从集市上经过。那对椅子是寻常见的圈窝形的靠椅,但与平常见到的靠椅又有些不同,显得更粗壮,更厚实。想着自己来单位工作也有些时间了,寝室里却除了单位配置的一把高脚椅外,还没有属于自己的一件“家俱”呢!
她与山农打起了招呼。
山农很朴实,告诉她自己背的两把木制靠椅,是给亲戚做的,此时正准备送到亲戚家吃午饭。
或许是想购置家俱的思想很强烈,当她听到这对椅子是山农自己制作,当下便与山农商量,希望山农能卖这两把椅子给她。
山里人厚道,又感到自己能卖两把自制的椅子也合算,便答应下来。山农要价是3元一把,两把6元。她想着因为自己,山农送给亲戚再制作椅子得花上一阵儿功夫,硬是给了8元钱,这其实是她当时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呢!
之后的岁月里,这两把椅子一直跟着她,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俩开始谈婚论嫁,结婚前我到她工作的单位去,看到这两把椅子。当我坐到椅子上,她笑着问我椅子怎么样并给我讲述了它们的来历。
后来我们结婚了,也回到了城里。我们有了孩子,有了自己的家。这两把椅子,也跟随我们从乡下回到城里。几经搬迁,房子也从最开始的小单间变成现在的三室两厅的大套房,老伴始终都带着这两把椅子,视其为家里重要的“伙伴”。
如今,我家的客厅里,早已换上了宽大的组合沙发,两把木制椅子在客厅里已没有了摆放的位置。我们将其放在了阳台上,晒太阳的时候,客人来多的时候,它们才又重新发挥“作用”。更多的时候,它们只是摆放在阳台上的两把旧椅子,闲置着,如同收藏品一般。
阳台上的两把木制靠椅,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它们却见证了我与老伴相扶相持的几十年,也见证了我们这代人从物质匮乏的年代,一步步走进繁荣昌盛的年代,那上面的瘢痕,镌刻着时代的足迹……
责任编辑:胡一鸣
标签:改革开放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