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什么交通工具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独轮车可谓“独领风骚”,即可载物也能载人,无论是平原山地还是羊肠小道皆可畅行无阻。“我家40年”的故事就从一辆独轮车说起,它承载着父辈们的艰辛与奋斗,更激励着后辈们奋力前行……
讲述人:王建伟,男,66岁,农民;
记录人:王明轩,男,15岁,讲述者孙子。
独轮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的家乡交通十分闭塞。山间小道,历经千年,弯曲泥泞,十分难行。路上行走最多的车便是独轮车。独轮车在我们乡下俗称“鸡公车”,一个硕大的轮子高高耸起像昂扬的鸡冠,两翼是结实的木架用于堆放货物,后面是两只木柄,推起来一阵“叽嘎叽嘎”的声响,犹如公鸡打鸣般。
记得我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便是坐着独轮车跟着大人们去赶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要买点东西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整个乡镇就一条小街,除了一个小小的供销社,再没有其他的商店了。到了赶集的日子,大人们总是三五成群,推着独轮车去赶集。买好的生活用品装载到独轮车上,这样就不用全靠手提、肩挑、背驮了,省不少力呢。我和小伙伴坐在车子上,用手比作枪状,相互射击、躲闪,玩的不亦乐乎。童年的日子,也在欢声笑语中一闪而过。
1972年,我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小家。独轮车成了家里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柱。家里盖房的石料,都是我推着独轮车一趟一趟运上来的。上世纪70年代,公社兴修水库。那时,没什么大型机械,全靠人工肩挑背磨。我就推着独轮车去水库工地运泥土,挣工分。凭着一身力气养活一家老小,即使汗流浃背、腰酸背疼也称心。
后来,每家都有了自己的责任田,日子有了新盼头。每到丰收的季节,我就会和村民们一道,用独轮车推着一车车公粮直奔粮站。一路上都是送粮的乡亲们,整齐地顺着乡间土路前行,有的哼着小调解乏,有的则抄着大嗓门聊着家长里短,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眼里全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柏油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农民们走上了“幸福路”,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家家户户都有了拖拉机、摩托车。而我那心爱的独轮车再也派不上用场了。
一个轮胎,两个扶手把,一条挂在肩膀的帆布带,支撑着漫长的岁月,推载着家里的生活。独轮车犹如我的“老伙计”一般,上边留着我艰苦奋斗的汗水,一路陪伴着我辛苦打拼,见证着我家的变化、时代的变迁。如今,静静躺在老屋库房里的独轮车也成了家里的传家宝,我时常用它来激励孩子们,幸福生活都是靠奋斗和汗水换来的。
【记录人的话】暑假回老家,我推起了爷爷视若珍宝的独轮车在自家院子里走了一圈,抚摸着已经被爷爷双手磨光了的手柄和那根仍保留着爷爷汗迹的肩带,眼前浮现了爷爷从前辛勤劳作的画面。小小的独轮车是爷爷艰苦奋斗的见证,也让我更加懂得感恩生活,激励着我用自己的奋斗去创造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胡一鸣
标签:我家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