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 > 我家40年 > 40年博物馆

一张竹床:40年前“纳凉神器” 40年后城市记忆

来源:中国社区网 发布时间:2018-11-08 15:06:17

  一张竹床,从当年家家必备的“纳凉神器”到如今拿不出手的“老古董”,从“城市一景”到淡出生活,镌刻的是独特的城市符号,满载的是几代武汉人的度夏回忆。我家40年的故事,从这一张竹床说起……

  讲述人:李明,男,48岁,国企职工;

  记录人:李诗聪,男,21岁,高校学生,讲述人之子。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小时候,竹床是每个家庭的“标配”。每年夏至以后,酷热的夏夜便会把全家人从家中“赶”出来,到街道两旁摆竹床露宿。每到夜晚,街坊邻居们摆好的竹床一路绵延,形成壮观的“竹床阵”。

微信图片_20181109144801.jpg

  在没有空调的年代,“竹床阵”是武汉度夏一景。图片来源:长江旅行微信

  在“竹床阵”里,大家各展其好、各得其乐,有坐的、躺的,有下棋的、聊天的、讲故事的、数星星的……靠路灯处,还有借着灯光看书读报的。当时我还小,最喜欢和小伙伴们在“竹床阵”里嬉闹,有哪个“阵营”在讲故事了,又有哪个“阵营”在讲邻里趣事了,都会成为我们追逐的焦点。如果谁有文艺特长,来上一段吹拉弹唱,那一定会成为“竹床阵”的“大明星”,街坊邻里都会过来“围观”。因为有了“竹床阵”,武汉的夏夜显得热闹非凡。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电扇、空调等电器的普及,“竹床阵”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家里的竹床也在我结婚搬新房时不慎弄丢,但由“竹床阵”演变而来的消暑活动“武汉之夏”,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W020181025659289699160.jpg

  竹床是过去武汉人的“纳凉神器”。图片来源:长江网 何海威 摄

  说起“武汉之夏”,每一个武汉人都不陌生,它就是由武汉夏季街头的纳凉习俗演变而来的一项群众文化活动。还记得1978年的夏天,父亲带我到中山公园参加了首届“武汉之夏”活动,舞台上的演员们多为武汉的老百姓,他们在以数张竹床围成的简易舞台,唱歌、拉琴、唱戏、说书……好不热闹。

  时间过得飞快,40年过去了,我亲眼见证了“武汉之夏”的成长兴盛,它一步步走出“竹床阵”,走到我们老百姓的中间。除了文艺演出,电影进社区、群众广场舞大赛等活动都是“武汉之夏”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夏天,我还和几位老朋友参加了区里举办的“武汉之夏”合唱比赛,演唱了歌曲《童年》,以纪念我们儿时在“竹床阵”里结下的友谊。

W020181026338334262060.jpg

  武汉园博园汉口里街区再现消失多年的“竹床阵”。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年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喜欢回忆过去的人和事。每每想起“竹床阵”里的惬意时光时,都会特别怀念。有时,我会约上几个老朋友到园博园的汉口里街走走,那里还原了消失多年的“竹床阵”,每次去到那里都会想到儿时的武汉“夜生活”。因为颇具特色,这里还成为了老武汉文化旅游的“打卡地”,如果有外地朋友来武汉,我也会带着他们去到那里看看,看看竹床,看看那记录着“老武汉”别具特色的夏日风情和纳凉文化。

W020181026338334323611.jpg

  武汉永康里街头博物馆里的竹床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记录人的话】

  竹床陪伴父亲度过了一个个难忘的童年夏日,这一“老古董”虽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纳凉文化”却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武汉人的心中。我虽然从来没有经历过“竹床阵”,但对竹床依然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因为那是每逢夏天,长辈们必谈及的话题,它承载了老一辈武汉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老武汉”的记忆存在我们的心中,静静地、美好地收藏。如今,生活中很难再见到竹床了,但它就像我的一位老朋友,每当在一些乡村旅游点发现它的身影时,我总会惊喜一笑:“嘿!竹床!”。

责任编辑:胡一鸣
标签:我家40年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