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 > 我家40年 > 40年博物馆

一杆老秤:见证岁月沉浮 称起公平正义

来源:中国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8-11-09 10:34:41

  杆秤是人类发明的各种度量工具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它曾因携带轻巧、使用便利,活跃在大江南北,一笔笔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随着时代变迁,手杆称正逐步退出我们的日常生活。我家40年的故事,就与一杆老秤息息相关……

  讲述者:文志飞,男,67岁,长沙市天心区太平老街老秤店店主;

  记录者:文玉怀,女,41岁,讲述人二女儿。

  “心中有杆秤,就是做人的道理。”从记事起,父亲的这句话就深深印刻在了我心里。我是湖南益阳安化人,我们家从爷爷辈开始,就是做秤的,一门手艺三代相传,从未中断。十三岁那年,我就跟着父亲开始学做秤。记得开始学艺那天,父亲拿出一杆秤送给我,语重心长地说:“要学手艺,先学做人”。父亲告诉我,要想做好一杆秤,必须做到“口稳”“手稳”“身稳”。那时,小小的我还无法彻底领悟这三个词的深意,可手里拿着秤时,心里还是莫名生出了神圣感。

W020181029582195717478.jpg

  “心里和手上都要有杆秤,这是父亲时时刻刻挂在嘴边的警语。”记录者文玉怀说。图片来源:长沙市天心区文明办 杨威 摄

  我十五岁学成之后,来到长沙找寻更多的发展机会,先后在长沙许多地方开铺打秤。改革开放后,太平街里这条老巷聚集了多个日化店、肉店、水果店,人来人往、异常繁荣,我把我的秤店选定在了这里。几年后,靠着顾客街坊的口耳相传,我的小店逐渐有了一点名气,我在长沙这个城市也算站住了脚。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我经历了很多困难和坎坷。逐渐成熟的我,看着父亲送我的那杆秤,开始明白了当时父亲言语中的深意。

  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子秤开始流行起来,店里的杆秤生意江河日下,从之前每天能卖出四五把,到现在一天只能卖出一把。买秤的少了,制秤的节奏也慢了。其实这样也好,不再需要凌晨加班赶制客人订的秤,有客人时就招呼客人,没有客人时就会和一些路过的熟人聊上一会儿。现在,买我秤的人大多数是来这边旅游的游客,他们把杆秤买回去当做工艺品摆放,即便这样,我也坚持把杆秤做得斤两不差。

W020181029582195777577.jpg

  面积不大的店里悬挂着大小不一的各种杆秤。图片来源:长沙市天心区文明办 杨威 摄

  制作一杆秤,从刨圆、打磨、包铁、钻孔到抹花、复秤,前后需要经过大大小小150道工序。制秤的材料也很有讲究,木材要好,要干要硬,一般选用紫檀木、红檀木,秤盘一般是用黄铜。做完一杆秤,要整整花上一天时间。

  一杆秤的好坏,材料是基础,精准是核心。校码,是做秤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秤的准确性。秤杆有的地方密度大,有的地方密度小,校码时就得去平衡这个密度差,如果马虎大意就很容易出错,从而影响整杆秤的准确率。这么多年,我做了十几万把秤。每一杆秤,我都要仔细地校准。有的秤足以称量400斤的物体,多用于粮店,也有的秤能够精确称量0.01克的细微物体,用于称量珍贵药材或金银珠宝。

W020181029582195808569.jpg

文志飞展示自己制作的手工秤。图片来源:长沙市天心区文明办 杨威 摄

  子女成年之后,纷纷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虽然没有和我一样走上做秤的路,但我还是常拿着那杆老秤,一遍遍地告诉他们做秤做人的道理,就如同当年父亲对我一样。“不管做哪行,都要把心摆平了,要先为别人想,再为自己想,要只为自己想,搞哪一行都搞不好。”

  早些年,我也收过几个徒弟,后来因做秤不赚钱,他们都去开饭店或者做其他生意去了,我曾担心这门技艺彻底失传。但欣慰的是,弟弟和我的女儿们看到了我的担忧,纷纷表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每当看到他们在工具箱前的身影,我都会觉得很欣慰,公平公正、天地良心的标尺将在这一杆杆秤里代代相传。

  【记录者的话】制秤是父亲一辈子的事业。那些年,夜灯下父亲加班赶制的一幕幕仿若昨日。他总说把秤制好既是对自己良心的一份交代,也是对每一次买卖双方的尊重。从小时候对制秤的不屑一顾,到现在接过父亲的衣钵,我在时代的发展和人生的磨砺中逐渐明白家训的深意。我一定会守护好这门技艺,把祖辈做秤的手艺和做人的道理一起传递下去。(长沙文明网供稿)

责任编辑:邹祖云
标签:我家40年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