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出生于“书香门第、世家望族”, 5 岁开始发蒙,师从徐老先生,与兄长们一道诵读《三字经》、《幼学琼林》、《尔雅》及“四书”、“五经”等传统教材。后来,家塾实行改良,新来的先生王梅甫选用新编的国文、历史、博物、算术、修身等课本,使闻一多又开始接触到了一些新思潮和自然科学知识。
1910 年,尚不满 11 岁的闻一多由父亲闻固臣陪同,乘船溯江而上,第一次来到省城武昌,考取了闻名遐迩的新式学堂——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校。当时,闻氏大家族由各房出资,共同在武昌芝麻岭三佛阁庙内租了一所房子,自己开伙,专供晋省读书的子弟起居之用,日常事务均由大伯闻石臣照料。闻一多除了在高小念书之外,课余还要到四叔闻丹臣主持的改良私塾去补习中文、英文和算学。其时闻丹臣正醉心于新学,时常会兴味盎然地给闻家子弟串讲一些梁启超的时论文章。因此,少年闻一多对梁启超的华美文才与政治见解十分佩服,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刻意加以模仿。
第二年,武昌起义爆发。闻一多在这里目睹了辛亥首义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空前壮举,他兴高采烈地迎接了这场大革命。他一反平时闭门读书的习惯,破例地跑到大街上看热闹去了。他在司门口听街头讲演,在阅马场看义军出操,在繁华的闹市区聚观革命党人给过路行人剪掉象征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辫子……所有这些都使他感到无比新鲜和振奋。于是,他也像许多大人一样铰去了拖在脑后的那根长尾巴。
可是没过多久,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的清王朝就调集袁世凯的北洋军向武昌反扑过来,南北双方剑拔弩张,斗争形势复杂多变,学校宣布停课。因此,闻一多只好中途辍学,随家人一道乘船暂回浠水老家避难。在故乡,他见到父老乡亲们时,总喜欢扬扬他那已经与众不同的西装平头,并向他们热心地讲说武昌首义的许多新鲜事。他还将武昌起义的见闻画成了成套的革命故事,在家中贴得满墙都是,其中有一个人手执小旗,振臂高呼,表示拥护共和,十分生动传神。
1912 年春,武汉局势渐趋平静以后,闻一多再次回到武昌上学,他先入民国公校,不久又转入实修学校。一个月后,北京清华学校来鄂招生,这是 1911 年 3 月用美国退还的一部分“庚子赔款”所兴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学生在校学习 8 年,毕业后直接“出洋”到美国留学。闻固臣在教育司门前看到招生告示后,立即让闻一多从武昌实修学校报告参加预试,这次考试的作文题是《多闻阙疑》,正好应了他名字的来历,因此写起来十分顺手。他模仿梁启超的时文笔法,洋洋洒洒地演绎出一篇议论纵横的文章,深得主考先生的青睐。可惜他的英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基础较差,结果只能列为备取第一名。
这天冬天,他在五哥闻家騄的伴送之下,赴北京参加清华学校的复试。在旅途中,他临时背熟了一些常用的英文成语和单词,结果在湖北应取的 4 名考生中名列第一。这件事对闻氏家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第二年,他的堂兄闻亦传、堂弟闻亦齐也相继考入清华,遂在清华有了“闻氏三兄弟”的美誉,在浠水家乡也引起了哄动。
闻一多在清华求学期间,仍念念不忘亲历的首义壮举。入校不久,他就写过一篇《辛亥避难纪事》的作文,赢得了老师的赞许。为纪念辛亥革命两周年,他参与编导了独幕新剧《革命军》 ( 又名《武昌起义》 ) ,描写两个革命党人在武昌筹划起义之时,不幸因事情败露而被捕,清政府的都督瑞征趾高气扬地开庭审讯此案,革命党人坚贞不屈,宁死不降。忽闻枪声大作,人声鼎沸,刚才还神气活现的瑞征即刻吓得从座椅上滚了下来,为躲枪弹满地乱爬,辛亥革命终于成功了。剧情虽然简单,但由于是同学们自编自演,闻一多在剧中饰演一位对反动势力毫不妥协的“革命党人”,表演质朴生动,因此在 1913 年 11 月 15 日举行的全校性各级戏剧比赛中被评为第二名,并留下了一幅珍贵的剧照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