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位于展览的序厅,序厅正中是大型浮雕《起点》,展现了出席中共一大的15位代表的形象,背景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一位60余岁,穿着志愿者马甲的老人一开口,展厅里的观众马上被吸引、聚拢成半圆形。老人叫沈潮涌,是中共一大会址招募的社会志愿者,从事志愿岗位中“难度最大”的讲解服务。退休前他是上海一家知名国企的党委书记,退休后一直积极从事志愿工作。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井喷式”参观人群让一大在2018年首次面向公众公开招募志愿者,沈潮涌就是首批招募的54位志愿者之一。
厚厚的17页、2万余字的讲解词他要“倒背如流”。沈潮涌告诉记者,为方便记忆,他把内容分成不同版块,自制一览表,用26天时间反反复复背诵,终于把讲解词烂熟于心。此外还得向专业讲解员“偷师”。前后跟着讲解员听了好几次。沈老终于大着胆子参加面试考评了,虽然有紧张的口误,好在考核通过顺利“上岗”了。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讲解词具有政治性、严肃性、权威性。所以我在讲解中一定要尊重史料。”沈潮涌说,如何把史料讲得有声有色,我思考了很久。他是位评弹爱好者,于是把讲解看作艺术舞台,仿佛站在舞台上说书一样,去说革命前辈们的故事,很自然就会带上情感了。有一次定时讲解,还遇上原单位同事来参观,大家一看讲解志愿者是“老书记”,立马围了上来。结束后,一位原部下对他说:“书记讲得真不错,已经把情感融化到讲解过程中了。”
这位志愿者真是“666”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纪念馆序厅的《起点》浮雕一旁,是一面鲜红的党旗,一批批共产党员的宣誓声从这里传出。在入党誓词中铭记初心,这是许多来参观的党员走进纪念馆要做的第一件事。“红色司仪”的存在,让宣誓增添“温度”。
今年65岁的傅向东就是红色“司仪”志愿者,80字的入党誓词,老傅听了一遍又一遍。“我是一位退休大学教师,党龄40余年了,服务别人让我感到快乐,这里听到的每一场宣誓声更让我深受感染。”有些团队有领誓人,但傅向东依然会认真听着。一个团队结束后忘记说“宣誓人”,傅老赶紧在旁边小声提醒。“虽然宣誓词只有80个字,但如何断句也很讲究。”他说。
傅向东把自己的生活比作“666”,早上6点出门晚上6点到家,每周工作6天,这样的日子已经坚持18年了。原来从2001年起他就在上海科技馆做周末志愿者,每周5天上班1天志愿者。退休后更是把“志愿服务”排进了每天档期,一大、四大、上历博、科技馆、自博馆,做6休1的志愿服务,比退休前还忙。
志愿服务覆盖“老中青”三代
中共一大会址有间18平方米的会议室,这是当年召开会议的地方。来自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撒贝蕾第一次做“小小讲解员”,虽然讲解的技巧还很稚嫩,但儿童的语言讲述“一大”开会前后经过,生动活泼。这一小张纸的讲解词撒贝蕾用15分钟便背了下来,一气呵成地讲解完,赶紧给下一位小朋友打气,“不要紧张,你讲的时候看着人家头顶就行。”
据卢湾一中心小学的老师告诉记者,暑假期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与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合作开展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经过自愿报名、选拔培训等环节,今年首批8名小学生走进一大会址,担任旧址参观环节的小讲解员。
如果要追溯馆里的第一支志愿者队伍,应该从1993年开始,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和上海警备区签署了一张共建协议,馆方迎来了第一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后更名为志愿服务队)。后来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向明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徐汇职高、卢湾第一中心小学、武警执勤四支队十中队……26年来,数以千计来自学校和部队的志愿者陆续加入其中,服务队伍不断扩大。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杨宇告诉记者,去年至今年八月初共有513名志愿者在中共一大会址开展各种志愿服务,为观众义务讲解1359批次,总计服务时长1.79万小时,接待服务观众231万人次。(记者熊芳雨 汪伟秋 刘昊)
原标题:“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每周上岗“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