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青岛市社区志愿服务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微尘”、“红飘带”等志愿服务品牌享誉全国。刚起步的时候,服务内容比较简单,以邻里互助、便民服务为主,后来扩展到扶危济困、环境整治、治安维护等领域。2014年,青岛志愿服务网正式上线,推动了青岛市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2016年,青岛市社区志愿服务已经涵盖慈善关爱、助老助残、社会管理、文化教育等数十个项目。2017年4月,青岛市志愿者广场正式启用,岛城百万志愿者的“志愿青岛”微信公众号也在现场首发,为志愿者打造了线上线下立体化服务平台,拓展了让好人抱团行善、让志愿者团队联合发展的路子。2018年12月,青岛创建了全国首家以电子社保卡为载体的电子时间银行,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记入电子时间银行,当本人需要帮助时可以支取相应时间,获得他人提供的服务,使志愿服务更加精准高效。
20多年来,青岛市社区志愿服务获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大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参与率以及社区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截至2019年8月15日,青岛志愿服务网已注册志愿者1540393人,志愿服务团队13539个,注册服务基地3156个,志愿服务项目8447个,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青岛城市的重要明信片。
我所在的延川路社区是2018年新建商品房社区。虽然社区是新建,但志愿服务活动从社区组建伊始就同步展开,秉持“民生痛点在哪志愿服务就到哪”的理念,推动志愿服务触角延伸到居民“家门口”,目前已建成13个志愿服务驿站和5个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将志愿服务阵地覆盖到居民生活区域,推动志愿服务在基层落地生根。
一、党建引领,使志愿服务“跟着组织干”
充分发挥党建网格凝聚党员力量作用。构建“社区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群众”五级网格化服务体系,从筑阵地、引人才、抓培训、建制度四个方面入手,明确职责,整合党建资源,壮大党员志愿服务团队,努力构建党员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不断拓展“党建+志愿服务”理念。弘扬社会正能量,让感恩社会、奉献爱心成为党员干部的常态。每逢周末和节假日,社区党员主动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红马夹在行动”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实现“党建”与“志愿服务”优势叠加。让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成为社区党员的一种自觉,让有困难找党组织、要帮忙找党员成为群众的一种习惯、推动形成了团结互助、扶危济困、文明和谐的新时代文明风尚。
二、区域联合,使志愿服务“有人一起干”
打造阵地、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1个核心”与社区在册党员、驻区单位党员、流动党员“三类党员”有机融合的党员公开服务承诺机制,引导辖区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建设活动,以区域化联合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党员双报到。构建“关系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在岗位”的党员“双报到”教育管理方式,联合辖区党组织,引导在册党员、驻区单位党员、流动党员主动参加个人承诺和相关活动,与社区建立长期志愿服务联系。党组织和党员通过签订公开服务承诺书,对认领的服务岗位、服务事项、完成时限等做出承诺。社区在社区公众信息平台上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承诺事项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
服务有阵地。社区党组织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设岗、按需设岗的原则,设置政策宣传岗、民意收集岗、卫生示范岗、文明劝导岗等服务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任务和要求。党员结合专业特长、服务意愿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定期组织各类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做到“服务社区、服务居民、共驻共建、共创和谐”。成立党员服务和活动中心,为辖区党群组织、党员群众搭建可供学习教育、活动交流、会议联谊、志愿服务活动平台。
管理靠社区。建立社区党员承诺考评制度,为每一名党员建承诺档案卡,明确承诺事项完成时限,让群众给党员打分,对承诺事项实行台账式动态管理,一季一检查,半年一通报,将承诺兑现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年底对工作突出的党员和党组织进行表扬奖励。
三、党员带头,使志愿服务“有人带着干”
亮明身份。开展佩戴党徽、公开承诺、服务群众亮明身份的“党员三亮”志愿服务活动,叫响“我是党员,向我看齐”的口号,争当志愿服务活动“排头兵”和“领航员”,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把志愿服务融入日常经常,凝聚党员力量,共建美好家园,在潜移默化中放大志愿服务的社会感召力,带动更多群众投身志愿服务。
打造品牌。围绕社区党委中心工作,挖掘和培育特色项目。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对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扶持和鼓励,着力培育和确定一批如网格先锋、银发志愿队、红色宣讲团等效果明显、影响广泛的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并积极推广特色项目工作模式和经验,打造党员志愿服务品牌。
典型引领。开展“最佳党员志愿服务组织”、“最美党员志愿者”、“最佳党员志愿服务项目”等评选活动,激发党员志愿服务新活力。以“咨询互动”“党员志愿者”“典型案例”等方式加强宣传,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形成“党内带党外、党员带群众”良好态势,在创建文明城市、组织大型活动、交通文明劝导等重大活动前后依托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等进行跟踪报道,营造“人人参与、各方支持”的志愿服务事业的良好氛围。
四、服务民生,使志愿服务“有事好好干”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惠民生”,在社区组建伊始成立延川路社区志愿服务总队,在总队之下先后组建了老干部协会“银发”志愿队,呼吁社区老干部发挥余热、奉献社会;组建网格先锋志愿队,发挥网格楼长队伍志愿服务的带头模范作用;组建“袋鼠妈妈”护卫志愿队,护卫上学放学路上的幼儿,引导交通安全,协助共建活动;组建幸福里志愿队,以邻里文化为主线,推动各小区自治共管模式落地,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社区;组建巾帼志愿队,积极参与社区幼儿和青少年领域的志愿服务,助力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组建“园丁”志愿队,利用专业优势自愿教授居民舞蹈、书法、声乐、朗诵等志愿服务课程,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精神生活;组建“红色先锋”志愿宣讲团,用好退役军人资源,发挥正能量,开展“微党课”,宣传党的理论,既做好群众的“政治翻译”,又做好下一代“红色领路人”,不忘初心跟党走。这7支志愿者分队通过“理想延川”志愿服务项目统领,切实提升了辖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中国社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