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 > 聚焦315 > 聚焦

愿不法商家再无“漏网之鱼” 盘点315晚会之外的热点问题

来源:中国社区网 发布时间:2017-03-17 10:17:57

  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来了又走了,有人欢喜有人忧,中枪的企业已经口水与唾沫齐飞,绞尽脑汁进行公关洗白,未上榜的企业终于松了口气了。但是,夜路走多了总会碰到鬼,那些年你做过的假,消费者都会一一还给你。接下来就盘点一下今年315未被提及但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吧。

  舌尖上的民生

  饿了么被曝光黑心作坊屡查不绝

饿了么1.jpg

  2016年央视3·15晚会曝光"饿了么"等外卖APP,存在"黑心作坊"入驻、平台引导商家虚构地址等问题,相关公司发表声明进行整改。一年过去了,仍能看到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2017年2月19日,北京大兴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立案查处"饿了么"平台麦特汉堡餐厅、英雄堡炸鸡汉堡、李记腊汁肉夹馍。

  2017年3月3日,墨市食品药品稽查大队执法时发现"饿了么"上有3家餐馆的实体店与晚上登记的地址不符,有2家餐馆公示的《餐饮服务许可证》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涉嫌伪造。

  2017年3月11日,天津日报记者来到和平区一家张小洋麻辣烫的餐馆。餐桌上都贴有"百度外卖""美团外卖"的二维码,但在店内并没有看到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在大众点评上搜寻此店,从商户资质中仅看到了营业执照;在"百度外卖"中商家资质一栏,只看到该店铺内几张照片,并没有相关资质证照。

  俏江南黑厨内幕

黑厨1.jpg

  俏江南是国际餐饮服务管理知名品牌,近期有网友投诉,反映他在湖南省长沙市的俏江南分店用餐时,察觉到菜品并不新鲜。网友声称,当时他并未多在意,只觉得菜品尤其是鱼肉略有酸臭味,可是,当他回家便觉得不舒服,上吐下泻了好几天才消停,经记者卧底调查后发现,这里的厨师无证上岗,不仅用扫把洗锅,还用臭鱼冒充活桂鱼,好多菜品的食材都不新鲜,还存在剩菜回收利用的现象。

  你给孩子海淘药品了吗

海淘药品.jpg

  互联网让大家的生活变得非常便捷。很多消费者动不动都喜欢代购、海淘:化妆品、包包……药品也不少:加拿大的鱼肝油、日本的无比滴、澳洲的保健品……这些都是海淘清单的"必选",尤其是儿童类的进口药品,更是受到很多年轻的妈妈的追捧。

  但是海淘回来的药品你真的放心吗?这些药品除了药性上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孩子,海淘药品还存在没有中文说明书,运输不当药变性,出现问题难维权三大风险。孩子不是小白鼠,海淘药品需谨慎。

  电商假货肆虐 退换货成本高

  火眼金睛难辨真假洋货

假货.jpg

  南都3·15海淘调查以及3·15网购调查结果。根据南都收回的2000多份有效问卷显示,仅有33.33%的消费者表示从未发现过假货,高达55.19%的消费者透露曾经怀疑/确认购买到过1-3次假货,11.48%的消费者表示购买过超过3次以上的假货。以此来计算,有66.67%的消费者怀疑/确认曾中招买到假货。高达91.78%的消费者最关心的是跨境电商平台是否能够保证正品。

  买买买一时爽,退换货扯皮烦

退换货.jpg

  部分跨境电商平台甚至违规标明购买商品不支持七日无条件退货,商品存在质量问题的前提下退货,"费用全部由商家承担"的只占了约17%,而54 .82%的消费者承担了商品退换给商家这一程的费用。

  《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开始实施,对于网购七日无理由退货的具体规范再进行收紧。《办法》规定,"网络商品销售者应当在商品销售必经流程中设置显著的确认程序,供消费者对单次购买行为进行确认。"否则,网络商品销售者不得拒绝七日无理由退货,海淘商品同样在此行列。

  有一种等快递叫望穿秋水

等快递.jpg

  南都3·15网购调查数据显示,在双11等大型促销日期间购物时,有15 .74%的消费者基本每次都遇到发货、送货超过承诺期限,22 .34%的用户多次遇到这种情况,47.84%的用户偶尔遇到这种情况,只有14 .09%的用户才从未遇到这种情况。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存在于各个平台,促销日的快递不能准时送达,似乎无解?根据我国的《合同法》买卖合同规定,合同当中必然有一个交互的约定,约定就是在多少时间之内发货,这就是一个比较清楚的交互的约定,它没做到就是属于违约。然而,有理无处说,生活中实际操作起来会比较困难,因为守约方也就是消费者到底因为延迟到货受了多大的损失是很难去界定的。

  个人信息泄露严重 在线消费为重灾区

信息泄露.jpg

  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正在"裸奔"。 办卡填个人信息就像"政审",购物后促销短信"轰炸"不堪其扰……日常生活中,不少消费者苦于此类"消费一次、打扰半年"的体验,常常无力应对。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此前对1000位用户在线调查显示,21.7%的用户曾因网购、论坛、微信等遭遇过信息泄露,有11.2%的用户接到过疑似诈骗的电话。

  某互联网公司网络安全负责人宋宏宇介绍,企业最初收集用户信息多是为了提升服务体验,但由于技术上存在漏洞,导致用户信息或被第三方窃取。另外也存在内部员工"监守自盗"贩卖信息的违法行为。多方串起一根信息泄漏的长线,而末端就是最为弱势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泄漏往往是'多因一果'。"宋宏宇对此评价。成本高、收益低,消费者面临维权难。

  随着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一期工程3月15日上线运行,消费维权跨入互联网+时代,只有依法维权、理性维权,大家共同努力,对不法经营者才有震慑。少点套路,多点真诚,让我们一起维护公平公正的消费环境。

责任编辑:王晓雅
标签:315,热点问题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