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电视、手机、电脑的年代,“国事家事天下事”尽在收音机之中,小小的盒子丰富了生活、开拓了视野,成为从无声到有声巨大转变。“我家40年”的故事,就要从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讲起……
讲述人:高玉平,67岁,山西省商务厅退休人员
记录人:高晨,38岁,老师,讲述人之女
1969年我初中毕业来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那时每个月的津贴是5块钱,因为平时没什么花销,大部分津贴就被我攒了下来,因为我上学时喜欢无线电,一直想自己组装一台半导体收音机,结果初中毕业后就去了内蒙建设兵团,做半导体收音机的梦想就泯灭了。
1971年我在建设兵团一师四团后勤处当保管员。一次出差到杭锦后旗,看到那里的五金交电门市部摆放着两台熊猫B-802型三波段半导体收音机,喜欢得我迟迟不肯离开。那个时候,上海产的熊猫牌和北京产的牡丹牌半导体收音机都是名牌,没有多少人是能够随便就买得到的,自从见过那台收音机,我的心里就像长了草,做梦都想买到它,为了买这台半导体收音机,我把每月积攒的津贴拿出来,又打电话跟在部队服役的哥哥要了20多块钱,跟同在建设兵团的姐姐要了10多块钱,大概凑足了一百多块钱,1972年再次出差杭锦后旗的时候,我终于买下了这台半导体收音机。
由于建设兵团当时没有人有半导体收音机,而且我也实在宝贝它,基本上舍不得把它借给别人听,那时的广播大部分都是政治宣传方面的内容,还没有评书及各类节目,所以我自己偶尔听一听新闻与革命歌曲,每次听完都会仔细擦拭,小心安放,每个按键也都不敢用力去触碰。因为那时年轻,也会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喜欢“晒”,尤其在当时收音机又是稀罕物件,我拿着它播放《大海航行靠舵手》走在团里,引得很多伙伴羡慕,自己也是高兴得不得了。
到了1972年年底,我要去部队里当兵,无法带着收音机一起去,于是就把它寄回了太原老家,反复叮嘱父亲让他帮我仔细保管,3年后退伍回家,我又重新拿到了这台收音机,后来这台半导体收音机一直伴随着我,直到后来有了录音机后我才把它放在了书橱里仔细珍藏。
上世纪80年代末,每天早上6点我都会用录音机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吃完晚饭与孩子家人坐在一起听戏,一家人围在收音机旁边说说笑笑的场景现在还会在我的眼前出现,在那时收听广播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再后来,我们工作越来越忙,孩子们也长大了不愿再与我们一起听广播了,所以听广播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退休之后,我们的生活逐渐闲了下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发见长,我又拿出了我的收音机听起了广播,现在想想为什么当时团里只有我一个人有收音机,我发现不是当时别人买不起,而是因为大家有家有业舍不得买,而我不到20岁的年纪,正是意气风发满腔热血的时候,自然愿意花掉全部积蓄去买一台收音机,但正是这台小小收音机打开了我的世界,让我有力量去为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奉献青春。
【记录人的话】
从父亲的故事中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身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充满干劲让我们无所畏忌勇往直前,而那一台小小的收音机正是父亲年少最美好时光的见证者,同时它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迁。(中国社区网 太原市长风西街丽华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