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 > 我家40年 > 40年博物馆

一口老吊子:40年前煨出美味,40年后盛满幸福

来源:中国社区网 发布时间:2018-12-07 17:38:28

  武汉人爱喝汤,也爱煨汤,吊子曾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煨汤工具。它关乎美味,也关乎温情。我家40年的故事,从一口老吊子说起……

 
  讲述人:周惠珍,女,59岁,社区志愿者;
 
  记录人:高强,男,36岁,外贸公司职工,讲述人之子。
 
  1979年秋天,我从外地老家嫁到武汉,初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感到有些彷徨和想家,是婆婆的一道拿手菜把我的胃留了下来、也让我的心定了下来。那是一碗藕汤,沁人的香气至今想起来还想流口水。喝上一口,藕的清香和肉的鲜美化入汤中,在味蕾间打着转。粉粉的藕和扎实的肉在唇齿间留香,味道简直绝了!当时我怀着好奇心,向婆婆请教怎样做出这么美味的汤。她指着墙角一个其貌不扬的土砂罐子说:“秘诀在这。”和常见的煲汤瓦罐相比,这个罐子要高一些,内外无釉、表面粗糙,婆婆告诉我它叫吊子。一口好吊子,甚至能达到煲汤不放肉却能煨出肉香的境界。
 
1.jpg
 
吊子煨汤。图片由讲述者提供。
 
  婚后,在婆婆的指导下,我开始学着用吊子煨藕汤。将装满藕、筒子骨和水的吊子放在煤炉上,大火烧沸,小火慢煨。一面打着扇子保持火候,一面拿起漏勺捞起浮动的油末,耐下性子在吊子前守上3个多小时,直到汤变成奶白色,香味飘满整个巷子。每当这时,婆婆总会招呼左邻右舍一起来喝汤,吊子里蒸腾的热气和街坊们相携而来的欢笑声,让我的心变得暖暖的。
 
  1985年,我和丈夫搬进新家,婆婆特地送来一个新的吊子,并嘱咐我:过日子就要像“养”吊子,长长久久才会有滋有味。生火工具从煤炉进化为煤气灶,后来又变成燃气灶,但我们家每次煨汤依旧使用那口老吊子。
 
  我的丈夫是个急性子,每次煨汤他都迫不及待想早点喝到,嫌用吊子煨得太慢。还记得1999年,他拿着攒了好几个月的钱给家里添置了一口高压锅。我照着说明书小心翼翼进行操作,伴着放气时的巨大啸声,不到30分钟就做好了一锅藕汤,但是味道却大打折扣。于是崭新的高压锅被闲置了,而“养”了多年的老吊子仿佛是装着一家人的情怀和故事,越来越入味。
 
  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吊子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更加安全、便捷的烹煮工具逐渐普及。2007年,家中的老吊子由于底部出现裂纹,不能再使用了,全家人都觉得十分可惜。想到那暖胃又暖心的汤和事儿,我打消购买高压锅的念头,跑了好几个土产店,终于买到了心仪的吊子。这次我特地买了两个,一个自己用,一个送给儿媳妇,将当年婆婆对我的叮嘱传给新成立的小家庭。
 
2.png
 
社区煨汤节上,志愿者为老人们送汤。图为讲述者在煨汤节活动现场拍的照片。
 
  近些年,我过上了悠闲的退休生活,在儿子、儿媳妇的鼓励下,我加入了社区“抱抱团”。我和团里的姐妹们一起参与志愿服务,一起活跃在社区文化活动中。今年立冬,社区举办了首届煨汤节,我提前在家里用吊子煨上一大锅藕汤,带到活动现场,将汤送给社区里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他们纷纷点赞,说这就是记忆中的味道。好些参加活动的年轻人也来品尝我的藕汤,我把吊子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得到味蕾和心灵上的双重满足。我决定继续“养好”家里的吊子,保留老武汉最传统最正宗的风味,传递幸福生活最朴实、最动人的滋味。
 
  【记录人的话】
 
  改革开放40年,家中的厨具一件件更新,只有一只“养”了多年的吊子在我家保存下来。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举家团圆,桌上总少不了吊子煨汤。母亲总是告诉我们:“过日子就要像‘养’吊子,长长久久才会有滋有味。”见证生活变迁、陪伴武汉人成长的老吊子,总能牵动我们离家游子的味蕾,总能触动藏在心底的柔软记忆。

责任编辑:史雅琴
标签:吊子,煨汤,幸福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