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全文出现‘创新’28次,并明确提出支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让科技部门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今年,深圳将进一步推动政策创新再‘松绑’,加快落实深圳科改‘22条’,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8月18日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意见》的发布引发深圳科技界、企业界朋友圈的集体“刷屏”,大家在热议抢抓机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同时,对创新深圳的未来也充满期待。
新机遇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创新跨越式发展
“深圳多年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
《意见》明确提出的“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让不少深圳科技界人士发出上述感慨。
在众多专家看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对支撑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科技产业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谓的‘关键作用’就是为深圳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供基础支撑,辐射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对深圳和整个大湾区未来的创新发展带来诸多改变,推动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深圳奥萨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敏卿博士看来,目前我国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只有北京、上海、合肥三个获批,它不仅是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创新平台,还可通过合作、转移等多种方式,推动周围的企业实现重大原创性突破。”
动能加码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将成强劲“智核”
“作为在深圳成长了13年的国立科研机构,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近年来创新资源在不断发生聚合反应,深圳在‘先行示范区’以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两个新的定位中,需要建设大批尖端技术创新平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说。
而根据深圳市科创委《抢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机遇》专题会议精神显示,接下来深圳将进一步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优势,发挥深圳企业为主体、应用为导向、市场化机制、协同化创新的机制优势,支持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进一步加快推动光明科学城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真正成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阵地、主力军。
如今,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如火如荼开工建设之外,作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在深圳北部的一个亮点,光明科学城也正进行大开发建设,这里将集中建设大科学装置和科研院所,成为深圳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核心引擎。
从光明科学城南下,同样位于“创新轴”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正成为湾区企业发展的强劲“智核”。
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数据显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已有超过4万名高等院校师生,校企联动正为企业创新突围不断输送强劲动能。
载体升级 进一步加大5G人工智能等研究投入
《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
这在云天励飞董事长兼CEO陈宁看来,可谓是“党中央、国务院给深圳送来的量身定制的政策大礼包”。
陈宁分析,《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可谓干货满满、令人无比期待。“作为深圳人工智能领域的海归创业者,我和团队伙伴们都从中感受到了更多的发展信心和机遇。”
在不少专家看来,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等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性驱动技术,在未来科技创新中处于核心区域,这些重大创新载体的建设,将为深圳科技创新优势奠定坚实基础。
“过去的一年,鹏城实验室快速推进各项工作,体现了新的深圳速度。”深圳鹏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邹鹏告诉记者,实验室从零开始,按照国际实验室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现已集聚18位院士,成立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和量子计算5大研究中心,建有三大科学装置,部署云脑开源平台与智能应用项目等8个研究项目,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创新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进行前沿研究与转化……截至目前,深圳累计建成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诺奖实验室9家,建成各类创新载体2214家,其中国家级116家,为科技创新注入巨大动力,有效提升了综合创新能力。
深圳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深圳将要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持续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在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海洋经济等领域,高标准建设一批重大创新载体,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动力”。
政策再“松绑” “创新火焰”正在深圳持续燃烧
“《意见》充分体现了创新第一动力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科技部门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深圳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将进一步推动政策创新再“松绑”,加快落实深圳科改“22”条,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从项目选题、指南征集、评审、管理、验收到绩效评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全社会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
允许科研资金深港跨境使用,探索开展经费使用“包干制”,对科研急需的设备和耗材可不进行招投标程序,特事特办……不久前,在深圳推出的科改“22条”中,其打出“组合拳”可谓令人印象深刻。
在“22条”中,深圳还将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科研自主权,强化高校主体责任和科研人员主体地位,在充分信任基础上赋予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
“22条”之外,深圳还将探索创建新经济创新试验区,建立更具弹性的审慎包容监管制度,积极发展智能经济、健康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政策创新不断“松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愈加完善,炽热的“创新火焰”正在深圳持续燃烧。
而得益于肥沃的“创新土壤”,越来越多的创新“种子”正在深圳持续孕育。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全年新引进人才28.5万名,增长8.4%,新增全职院士12名、总量增长41%,新增高层次人才2678名、增长59%。
2010年以来,深圳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国家科技大奖115项。截至目前,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达14415家,数量仅次于北京。
数读
今年上半年,深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其中,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3%和11.0%
2018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全年新引进人才28.5万名,增长8.4%,新增全职院士12名、总量增长41%,新增高层次人才2678名、增长59%
2010年以来,深圳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国家科技大奖115项
截至目前,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达14415家,数量仅次于北京。(记者 杜艳)
原标题:创新深圳再迎发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