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发挥手工产业助力妇女脱贫、吸纳妇女就业、促进妇女创业、传承手工文化的积极作用,激励广大妇女释放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今年5月,全国妇联启动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连月来,参赛选手展示精湛技艺和巧思妙想,各赛区积极整合资源,推动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发展壮大,助力妇女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搭建展示风采的广阔舞台
今年8月,贵州省100名刺绣类、30名蜡染类参赛选手身着民族服装,齐聚一堂,她们娴熟的手工技艺让人惊叹。
这是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的缩影。以“巾帼创新业 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大赛在安徽、宁夏、贵州、内蒙古和湖北设立5个分赛区,汇集东西南北中特色。
全国妇联高度重视大赛工作,通过统一各分赛区选拔赛名称、建立分赛区组委会、为分赛区提供统一的报名要求和评分标准、派出专家团队对参赛妇女和大赛工作者进行培训等,为参赛选手铺路搭桥。在全国妇联的积极引导下,各地妇联组织认真谋划、精心组织。
东部赛区共征集168个项目报名参赛,涵盖编、织、绣、雕、画、剪、刻等多种手工制作领域。南部赛区征集279个项目报名参赛,既有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又有突破传统的新理念。西部、北部、中部参赛项目也各具特色,引人关注。
参赛项目沁透着多彩的风土人情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参赛选手的巧手之下,传统手工技艺也得以发扬光大,拥有广阔的展示舞台。
“一丈毯,千两丝,织作披香殿上毯”,上海参赛选手赋予手工地毯新设计新观念;“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三峡艾手绣基地选手传承发展传统手绣技艺——牵花绣;南部赛区,坭兴陶千年精艺雕绘参赛项目,展现历史悠久的广西钦州坭兴陶技艺的灿烂光芒……
全国妇联发展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赛在充分调研了各地妇女手工技艺和妇女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为广大妇女搭建了开放大平台,不仅展示了作品和技艺,也让参赛选手在比赛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激发创业创新的无限潜能
广西横县盛产茉莉花。“花香飘溢四海,创新开拓未来”,横县妇女群众参赛的文化创意手工艺项目之一,就是以茉莉花为元素的创意设计、研制以及软服务的综合体系——茉莉睡枕、茉莉铜鼓、茉莉绣球、茉莉手工香皂等。
推动不断完善妇女创业创新政策举措,培育一批女性创业创新服务示范平台,是全国妇联妇女双创工作的着力点。此次大赛的参赛项目彰显了丰硕的工作成效。
河北省赞皇县原村手工土布非遗衍生品开发负责人崔雪琴,继承母亲、外祖母两代老艺人的纺织技艺精髓,带领1000多名农村贫困妇女整理创新,让赞皇县原村土布在专业化道路上焕发新光彩。
满绣第四代传人、盛京满绣当家人杨晓桐,打破满绣“传内不传外”的封闭保守传承方式,以开放式办学、公益性培训、校企联合教育等多种方式,为盛京满绣技艺培养更多传承者。
北部赛区来自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蛋雕工作坊听障学生,把景泰蓝掐丝工艺融入蛋壳艺术品创作中,制作出景泰蓝鸵鸟蛋掐丝工艺品,三年间累计创作3000多件作品,创建6个学生创业团队。
从6月4日至8月16日,5个分赛区选拔赛相继举行,掀起一个又一个妇女双创热潮,吸引1197个从事手工设计、制作和服务的优秀女性双创团队报名参加。
参赛选手和参赛项目负责人认为,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平台,助力更多有志妇女大展风采,促进她们的事业更好发展。
奏响脱贫攻坚的时代之歌
动员贫困妇女参加实用技术培训,以自强自立实现脱贫致富,并注重发动“女能人”带领和帮扶困难妇女群众,这是中国妇女创业创新大赛的衍生功能之一。
内蒙古王府刺绣参赛项目通过发展蒙绣,带动2895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2.1万名农牧民脱贫致富。
吉林省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结合当地玉米叶和稻草资源丰富的实际,实施“吉林巧姐”草编项目,带动全省8万余名农村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很多参赛选手,都是共同发展、共同致富的代表,在她们的前进之路上,得到了各级妇联组织的帮助和支持。
作为贵州省助力妇女脱贫的重点工程,“锦绣计划”于2013年启动实施,截至2018年底,推动建成1354家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产值达60亿元,有效助力妇女脱贫增收。
截至今年7月初,在全国妇联实施“巾帼脱贫行动”的4年间,共组织830万人次妇女参加各类培训,在贫困县创建各类妇字号基地近7000个,协助扶贫部门为110万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发放扶贫小额信贷610亿元,帮助400多万名贫困妇女实现增收。
时代潮头,巾帼勇立。以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为代表,广大妇女携手前行,奏响脱贫攻坚共同致富的时代之歌。大赛的丰硕成果,也彰显了广大妇女在全面实现小康路上奋进的时代精神。(记者 王鹏)
原标题:巧手织锦绣 巾帼建新业——中国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成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