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将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在7月11日北京市委全会后,算是从传闻变成新政,终于尘埃落定了。随之风起的,不仅有热议,也有房价的躁动。通州的房价注定将暴涨吗?咱们要呼朋引类去通州买房吗?“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就是搞出一个热火朝天的“大通州”吗?对这三个“?”的回答,都是:不。
“新通州”绝不能复制一个“堵北京”
当北京市决定把“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转入通州”,就意味着,今天和明天的通州,已不是昨天那个通州了。公共机构的大规模进入,引发通州及周边地区房价上涨,这是市场自然反应,并无悬念,符合规律。
然而,符合规律的适度上涨,和人为炒作的暴涨,是两回事。后者是夸大通州的资源聚集前景,扭曲京津冀协同发展理念,借机牟利,给跟风起哄者“挖坑”。
即将诞生的“新通州”,绝不能简单地复制一个“以堵为患、房价居高不下、资源承载接近极限、城市病多发”的“堵北京”。更直白地说,“新通州”带着两个目的——一是给北京过载的城市中心区“减负、治病”,二是探索一条合理适度有序发展新城区的新路。
对可能被炒作的房价暴涨要有预案、实招
在移动互联时代,有意的炒作,无意的跟风,都有着效率极高的公众心理传播渠道。北京市的管理者不仅要提出构建通州北京行政副中心的愿景,做出相关的工作部署,还要对“通州房价暴涨”的可能性做出预判、预案,并拿出实实在在的办法,来遏制炒作、打消误解、传递正确信号。
可以做的动作至少有两个:一是把“行政中心”、“行政副中心”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制定房地产调控政策,针对北京市核心区和通州区客观存在的“人口净流入”态势,继续执行限购等综合措施,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二是在通州地区实行“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严格划定城市增长边界,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的三条控制红线,在通州区内做具体规划时,注重空间布局优化,既引入优质资源,又留白、留空、留出生态余地,不搞大规模的“造城运动”。
用更多精力破解京津冀协同发展难题
“通州”这几天成了热门词汇,似乎不谈谈通州,都不好意思谈京津冀协同发展了。“在通州建设北京行政副中心”固然是这一战略的具体动作之一,但中央政治局已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绝不仅仅是建一个“新通州”那么简单。
用历史眼光看,通州的新定位,并非今天领导者们的一时兴起。“北京行政副中心”的考虑,由来已久。就如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念,也并非仓促草就,而是在不断总结过去几十年首都发展及京津冀合作之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一个更加尊重城镇化规律和区域发展规律的抉择。
京津冀协同发展之际要破解的难题很多。可以概括成六个“不”——
不是孤立地做个别优化调整动作,而是做好顶层设计,三省市统筹考虑;不能简单地靠行政命令来实行协同发展,而要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更尊重“自然人的选择”;不只考虑北京市的利益,还要统筹考虑天津、河北转型发展之需;不只体现“政府意志”,还要尊重“百姓诉求”,让公众的合理住行诉求得到实事求是的满足;不但要靠“规划引导”,还要鼓励基层创新探索,在实践中逐步破解难题;不必期望“协同发展”一蹴而就,既要充满紧迫感,又要体现“历史耐心”。
和破解这六个“不”的使命相比,化解“通州房价要暴涨”的炒作、传言和误解,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初期考验,也是一块检验京津冀能否真正做到“协同发展”的试金石。
责任编辑:陈静
标签:北京行政副中心,通州,市规划委,城市
近日,北京市政府明确,加快通州成为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这预示着北京市疏解部分市行政机关到通州的战略进一步明朗。那么,此举将带来哪些影响呢?记者走访发现,目前,通州的房价和相关概念股都在上涨,而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北保定成“副都”的传言始终没有被证实,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倒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率先落地、崛起。日前,召开的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表决通过,北京加快通州行副中心建设。
关于北京通州未来发展的猜测分析,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最受关注的话题。北京行政副中心究竟会如何规划?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副主任王飞集中回答了一系列热点问题。据介绍,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建设,要放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局中考虑,要“有序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从而带动科研、商务、文化、会展等功能聚集,并由此逐步带动中心城人口向通州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