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商业社区出现以来,居民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日益紧密,这是自然形成的社区,在市场化下慢慢发展起来。当前我国社区建设面临几大问题,资源分散、居民参与不足,社区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服务单一等问题,社区治理该走向何方?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中央组织部全国领导干部竞争上岗考试特聘专家组成员马庆钰教授,接受本站采访时谈到“居民是社区的主体,社区自治的途径是建立居民自己的代表大会。”
当前社区治理参与者众多,既有党政组织、也有志愿组织、物业企业等,社区事务协商者众多,但不应打着“社区建设”的名义,代替了居民委员会(或业主委员会),帮包带扶时代应早日过去。如今最大问题是,社区居民并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主张自己,向上渠道不同,再加上居民自治组织形式比较松散,没有形成长期有效、有固定频率的居民业主会议,这正是我们社区治理应该创新的地方。
“居民才是社区的主人,行政不应越俎代庖,居民应当学会自己履行自己的权益,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形成自己的居民代表会。”马庆钰教授提到,党组织及相关政府行政干预,因当时引导居民建立自己的代表机制和组织,引导他们选举自己的代表。
如今社区治理的创新本源,应当是在社区治理中,去行政化和政治化,弱化干预,转而去做发起者,引导居民自己运作,政府在其中起到发酵作用,目的是为激活社会活力。
当然就目前看,这个过程中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马庆钰教授表示政府应当在社区治理上,采取“社会事务剩余原则”,所谓“剩余原则”是指相信居民之间有互相监督的能力,居民自治范围一旦铺展开,便能让多方资源有效整合,既节约政府资源,又能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吴颖婕)
责任编辑:俞菲
标签:社区自治,居民代表大会,无政治化,弱化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