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6 > 两学一做 > 心得体会

两学一做:家国放心中 民生扛肩上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16-06-01 15:12:2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风格和个人魅力深受中国人民喜爱,为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感知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光明网时评频道特别策划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好好学习之家、国、情怀、梦”系列评论,以飨读者。

  改革者,总有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也有着“谋全局者”的胸襟。当然,对于改革者的肖像临摹中,家与国的情怀之共同勾勒,缺一不可。否则,可能会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泛泛而说。

  作为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曾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来比喻改革者从一线基层做起。同样,对于一个优秀的改革者来说,他的遴选机制,必然是从家庭所开始的跬步。并以此为出发地,开始自己人生的千里之行。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古人对于大丈夫的事业起点之说,同时也是家与国的内涵重合。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认为“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端正党风,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属做起。”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对于习近平来说,如此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不啻为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他把家庭的耳濡目染,最终放大到治国理政的胸怀与境界。这种升华,见微知著。

  在2015年1月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指出“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而规矩和纪律,是习近平口中的高频词汇。在他看来,共产党人,首先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这始于对规矩和法理的敬畏,也是在严谨家风里延伸而来的格物致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无论是一个家庭的正气充盈,还是国家的激浊扬清,都可在其中管斑窥豹。

  习近平曾引用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是遍观历代先贤治国理家得出的经验教训,其落脚点,有国也有家。中国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也在筚路蓝缕中积累出丰厚的红利。而对于千千万万个家庭来说,享受人生也成了大势所趋。然而,未富先奢、浪费挥霍,对于国与家来说,都不是福祉所在,都是需要当家人“一语惊醒梦中人”。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习近平借古喻今,表达出诱惑和考验的“相克相生”。对于国家来说,艰苦奋斗是传家宝;对于家庭来说,勤俭节约也是致富经。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对这两者进行辩证的统一,习近平还曾有过一次精彩的案例。

  “浪费之风务必狠刹!”2013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一时间,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改革者,必然对大事铁画银钩,对大局高屋建瓴。然而,习近平对于“舌尖上的浪费”的高度重视,这种“细枝末梢”上的洞幽烛微,宛如一个家长的循循善诱。杜绝“中国式剩宴”,说小了,是积善之家的必修功课;往大说,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政治局改进作风“八项规定”的细化。从政治上讲,是居安思危的具体表现。对于这一点,习近平必了然于胸。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为治之道重在树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他的价值观念必然先发轫于“家”,继而厚积为“国”。此语境,正如习近平所引用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之维度。同样,改革者的胸襟和才干并非天生,而是需要风雨兼程的磨砺,需要家国情怀的撑起。不管是胸怀大局、着眼大事,还是言传身教、树立家风,都需要把家国放在心中,把民生扛在肩上,这才是改革者的风采所在。(谢伟锋)

责任编辑:陈静
标签:两学一做,民生,党建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