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于善和出生在山东省海阳县西石现村的一户贫困家庭,当时穷苦人家是没有地的,都是靠租种地主家的田地来生活,于善和家也不例外。在于善和的记忆中,父母租种同村地主的7亩土地,主要靠种白须和玉米,将就维持着一家人的吃饭问题。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一亩地平均产粮150斤,而地主每亩地则要征收100斤,这样一来,自家所剩的粮食并不多,还要喂养牲畜,一家人也不一定餐餐都能吃饱。
“挨饿”对于年幼的于善和看来根本就不算什么事,而让他最难以忘却的,是日本侵华期间,对家乡的空袭。“那段经历十分痛苦,虽然那时我年龄还小,但是直到现在,我都能清晰地记得那个场面,那种痛苦的感觉。”于善和回忆道。
鬼子对西石现村的扫荡简直可以用“家常便饭”来形容,多的时候一天甚至会有三、四次,到处都可以看到成片的民房被毁,无数的百姓受伤死亡。
年轻气盛的于善和不甘于陷入狼狈不堪的逃亡生涯,在日军无休止的扫荡中,于善和萌生了“与其东躲西藏冒着被日军杀死的危险,还不如去投军,死在战场上”的想法。“当年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可多了。”于善和说。
1940年,中共地下党在西石现村成立了青年抗日救国会,17岁的于善和第一个参加报名,没过多久,便成为了青年抗日救国会的负责人。
“首先我要做的就是唤醒同村其他青年的爱国意识。”很快,于善和就召集了村里40多个青年人,他呼吁大家积极行动起来打击日军。“在青年抗日救国会,我们每三人一组,主要是给共产党送情报,探明日本鬼子扫荡到哪儿了,以及鬼子往哪个方向去了,让八路军有充足的时间撤离百姓,并组织反扫荡。”
而在游击战中,情报至关重要。于善和他们这队人一般都是深夜才送情报,这样不容易被日本鬼子发现,周边每个村子都有共产党的情报员,各个村子的情报员相互接头,一村一村地传递情报。于善和负责把情报从西石现村送到东石现村,两个村子相距3公里,虽然不远,但也是时刻有着生命危险。
有一天,因情况紧急,需要白天把情报送出去。于善和赶紧把情报送到东石现村后,不料,在返回西石现村的路上,发现日本鬼子已经扫荡到了西石现村里,日本鬼子看见于善和后就开始追他,还不断开枪射击。幸亏于善和比较熟悉西石现村周边地形,他跑到山沟,又爬到山上才摆脱了鬼子。那一晚,鬼子住在了西石现村,而于善和就在山里呆了一夜。“我庆幸不是在送情报的路上遇见鬼子,要不然泄漏了情报,将对我军十分不利。”于善和回忆说。
1941年底,青年抗日救国会变名为“青年抗日先锋队”。此时,于善和要做的就是配合八路军打击日本鬼子,埋地雷,想办法阻止敌人前进。
一次,于善和得知日本鬼子住在莱阳县万地村,他便和队友偷偷到万地村埋地雷,并在万地村周边打埋伏,离敌人住的地方有40多公里。令于善和及队友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竟然中了日本鬼子的圈套,鬼子仿佛对他们的计划了如指掌,早已包围了他们,随时都有可能丧命。
怎么办?看着焦急害怕的队友,于善和决定就算豁出命也要冲出去。“日本鬼子不会放过我们,如果我们不反抗,鬼子会打死我们的。”于善和对着队友们说。就这样,30多个人对战上百人的鬼子,和日本鬼子的机枪、大炮对抗,最终,不怕死的信念支撑着于善和的队伍突围成功。“那真是在枪林弹雨中捡回了一条命。”于善和说。
“父亲身上这股勇敢坚强的精神是值得我一辈子学习的。”于善和54岁的儿子于大庆说。如今92岁的于善和与儿子住在一起,身体已不及以前,但平日里,自己能做的事情他还是会自己做,比如叠被子、打扫房间的杂事,这么多年,于善和都是坚持自己做。
责任编辑:张娟
标签:抗日战争,抗战老兵,革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