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综述

来源:中国志愿邻里守望专刊 发布时间:2015-10-21 08:57:24

  这是开创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的生动实践。

  这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这是凝聚爱心力量服务百姓生活的民生工程。
 
  这是弘扬社会正能量,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一次全民总动员。
 
  2013年12月19日,成立伊始的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向全国发出第一个倡议——积极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障人士、关爱农民工及困难职工、关爱留守儿童,为每一个有需求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倡议既出,一呼百应。经过短短两年的持续发酵,如今,“邻里守望”已经成为全国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志愿者的共同遵循,成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的品牌工程,成为培育和跋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两年来,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志愿服务之花在神州大地竞相绽放。
 
  扎根社区,服务民生

  构筑“横到边、纵到底”的社会志愿关爱网
 
  直接扎根社区,直接面对基层,直接服务老百姓——作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成立后发起的第一个倡导,“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呈现了务实亲民、接地气的鲜明特色。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把社区作为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把空巢老人、残障人士、农民工及困难职工、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作为关爱服务的重点对象,“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旨在搭建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关爱网,尽可能地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全方位地促进家庭稳定、邻里和睦、社会和谐。
 
  近两年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国家队”的引领作用,把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作为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一项重点工程,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组织引导、开展调查研究,营造舆论氛围、凝聚社会共识,搭建服务平台、强化培训交流,评选表彰先进、树立推广典型……多措并举,擦亮了“邻里守望”活动的金字招牌,有力推动了全国志愿服务进基层、进社区、进家庭。
 
  近两年来,各级各地高度重视,不断探索新思路、创造新办法、运用新形式,扎实推进“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工作,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全国4万多志愿服务组织、数千万志愿者踊跃参与,坚持从关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你我做起、从日常做起,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志愿服务活动,为百姓分忧,为政府助力,使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覆盖面不断扩大,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提升。
 
  武汉百步亭社区是在全国率先启动“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的社区,通过将志愿服务组织建在居委会、建在苑区、建在楼栋,开展“六送服务”、“六个必须”、  “六个知道”,在社区编织了志愿服务组织之网、需求之网、资源整合之网。通过这张爱心网,实现了对困难群众的全方位关爱,使他们生活不再困难,精神不再孤独,让邻居变成亲人,让社区变得温暖。正如一位居民所说:“志愿者到家,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是贴心贴肝的依靠。”近两年来,百步亭社区通过社区志愿务全国联络总站,联动全国1.2万个社区,每年开展 10余万场次“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常态化落到了实处。
 
  在北京西城区,志愿者联合会动员社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进入社区,与空巢老人和残障人士结对子,通过“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等形式开展“四有服务”,即“日有联系、周有探视、月有活动、年有慰问”,帮助居民特别是老人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如今西城区15个街道、256个社区,已实现空巢老人、残障人士的志愿服务全覆盖。针对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了“菜单式”服务计划,为10所打工子弟学校629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了8大类36项志愿服务。
 
  在上海、在广州、在南京、在杭州、在济南、在西安……一项项特色活动广泛开展,一批批新鲜经验得到推广,一件件创新举措回应群众关切,一个个品牌项目解决了百姓难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志愿服务有机融合,刨新社会动员机制,激发了向上向善的强大合力。
 
  如今,“邻里守望”活动在全国遍地开花,形成了凝聚社会正能量、共建和谐家园的喜人格局。

  围绕需求,健全机制

  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和常态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精神文明建发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总书记的嘱托体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也力志愿服务指明了方向。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和常态化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追求,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志愿者的服务就应该在哪里。
 
  吉林白山市有3700多名留守儿童,占全市儿童的1.2%。白山市志愿服务组织针对留守儿童较多、需要爱心陪伴和辅导教育的情况,开展了“心灵看护行动”,用大爱陪伴儿童成长。志愿组织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了“关爱档案”,了解需求、提供帮助;为每一位留守儿童配备“代理妈妈”、“心理辅导员”,提供“课后活动场所”。目前,“心灵看护行动”志愿服务团已拥有11400多名志愿者,累计提供了近230万小时的服务,从学业辅导、业余活动、感情沟通、生活照看等方面,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促进他们的快乐生活与健康成长。
 
  这只是志愿服务在中国呈现制度化和常态化发展之势的一个缩影。两年来,随着“邻里守望”活动的不断深入,各地各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围绕需求,健全机制,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结对帮扶、综合包户、亲情陪伴等多种形式,努力做政府还不能做到的事情,凝集人心,发挥正能量;通过健全志愿者招募注册和培训管理制度、建立星级认定和嘉许制度、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在全社会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努力实现志愿服务从个别时间、少数对象向百分之百全覆盖、持久性帮扶的深刻转变。
 
  人人参与志愿服务,就要让志愿服务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重庆市渝中区围绕居民最实际的生活需求,设计治安巡逻、权益维护、水电气代缴、家电维修、卫生咨询、空巢老人、失独家庭、科普讲座、义务家教等服务项目,让志愿服务惠及每个家庭。
 
  江苏无锡市注重“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的布点、连线、扩面,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式 服务网络,深入开展“邻里相伴、邻里相携、邻里相帮、邻里相扶、邻里相助、邻里相悦、邻里相安”七大系列志愿服务行动,把“邻里守望”办成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
 
  天津和平区朝阳里社区作为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开展的“认岗、认亲、认难题”活动贴近居民需求,促进了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区和谐;旨在丰富盲人文化生活的“心目影院”活动,由天津电视台主持人作为志愿者,用声情并茂的描述还原同步放映的电影画面,为盲人朋友们在心中打开了一个多彩的世界。
 
  小善大爱,点滴汇聚,让空巢老人身边有儿女般的关怀,让农民工身边有朋友般的关照,让留守儿童身边有父母般的关心,让残疾人身边有亲人般的关爱,让每一个遇到困难的人都能得到及时的帮助。
 
  如今,日益壮大的志愿者大军正在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自愿无偿地为他人服务逐渐成为许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在参加志愿服务中感受到快乐,也从中塑造了新的自我,奉献爱心的种子日益植根到每个人的心田。
 
  党员带动,率先垂范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新格局
 
  志愿服务,党员先行。共产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是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是人民群众对党员的热切期待,是加强基层党建的有效平台,也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鲜明特点。
 
  “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为党员服务群众提供了载体,通过让党员在社区亮明身份、率先参与志愿服务,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近两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共产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规模和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领域和形式不断拓展,制度化建设不断推进,党员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嘉兴是党的诞生地,正在着力打造“志愿之城”,在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方面可谓亮点频出。全市建立“1+X’’帮困机制,划定党员志愿服务责任区。实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发动13.5万名党员到社区认领了18.7万个志愿岗位。在嘉兴,全市有20%的党员是志愿者。居民感慨地说:“现在遇到困难再也不用愁了,有困难找党员再也不是口号了。”
 
  在首都北京,去年出台了《关于组织全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积极参加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倡导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的通知》,党员干部参与志愿服务已然制度化、常态化。截至当年8月底,就有3.5万个党组织、69.2万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加志愿服务。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阎志民认为:“志愿服务拥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一旦有制度作保障,有党员干部带头,就可以形成全民参与、人人争当志愿者的壮观景象。”
 
  在河北省,各级党委和文明办号召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带头参与“善行河北 邻里守望”的志愿服务活动,就近就便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注册成为志愿者。目前,全省党员志愿者总数达到240多万人。
 
  如今,党员志愿者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层出不穷。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的誓言,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他们以无私的善行义举,传递着人间温暖,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热心人加入到志愿服务团队。

  文化引领,兴德立人

  培育行善立德的社会新风尚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志愿服务活动要坚持”行善立德”理念,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行善立德”,就是以弘扬志愿精神为核心,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  “小善渐而大德生”,使人们通过志愿服务来陶冶情操、立德修身,满足向上向善的精神需求。
 
  “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服务实践、细微具体的帮扶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更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在实处。
 
  “邻里守望进社区”、  “邻里守望进村屯”是很多吉林市民耳熟能详的流行语。在社区、村屯开展志愿服务之后,文明风尚、文明行为得到普及。原来互相计较、轻易冲突的居民,受到志愿者友善爱心的影响,学会宽容和谅解。一些个性强、埋怨多的村民,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学会调节心态,学会理解社会,培养健康良好的心态。特别是中小学生志愿者在村居宣传文节用语,以“叔叔好”、“阿姨好”、“奶奶好”等敬语在村居传播,营造了互敬互爱的社会氛围。这样,邻里守望志愿服务让核心价值观不仅“高大上”,而且“亲切”、  “可爱”、“接地气”,受到群众的欢迎,成为社区、农村生活中潜移默化发挥影响力的因素。
 
  两年来,各级各地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介绍各地取得的先进经验,大力传播优秀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辨识作用,创作生产出众多生动感人的文艺作品,使全社会在情感共鸣中获得启迪,受到教益;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采取多种形式褒奖优秀志愿者,引导人们见贤思齐,争做志愿精神的践行者。
 
  上海市高度重视志愿文化的培育,提出“亲人善邻、互为表里、相助相守、携手同望”、“公益随手、爱心随时”等社区理念,推出反映志愿服务的各类文化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口口相传,有效传播和弘扬“行善立德”的志愿服务理念。不少群众讲,“邻里守望”活动的开展使社区风气好了,人心暖了,亲戚多了。
 
  两年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充分发挥联合、服务、促进、交流的作用,在全社会普及志愿理念、培育志愿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围绕志愿服务领域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强志愿服务的宣传推广,不仅高水平建设、运营联合会官网、微博微信以及《中国志愿》刊物,还同国内主流媒体建立了广泛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挖掘、讲述、传播志愿服务的“中国故事”。
 
  道德凝聚力量,文化引领风尚。如今,随着“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深入,好人好报成百姓共识,崇德尚善已蔚然成风,为我们同心共筑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邻里守望”活动归根到底是为百姓谋福祉,让社会更和谐。我们看到,活动在全国推进两年来,创造了优美环境、优质服务、优良秩序,让人们共享了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提高了生活的幸福指数。我们相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进程中,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之花必将开得更加璀璨,明天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高春)

责任编辑:陈静
标签: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基层,社区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