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海大院:城市的品格就在岁月的坚守中铸就

来源:中国志愿邻里守望专刊 发布时间:2015-10-21 09:16:11

  陇海大院,一座不见经传的普通居民大院,却在2 O 1 5年春天声名大噪。住在陇海大院里的一群“老伙计”用他们几十年的坚守和不离不弃,感动了690万中国人,并收获这样的评价:“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二座爱的大院,满是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在这座大院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能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2 O 1 4年陇海大院拆迁后,那些“老伙计"们是不是还和过去的三十多年一样坚守着最初的纯粹?2 O 1 5年仲夏,记者来到河南省郑州市,寻找广为人们称赞的陇海大院。

  一座感动中国的大院

  要寻找陇海大院,一定要找到陇海大院故事的核心人物——高新海。这场长达39年的爱的马拉松就是因他而起,并为他一直延续至今。

  1976年,2 0多岁的高新海风华正茂,是足球场上的运动明星,在当地小有名气。和他一同住在陇海大院、从小一起长大的常思军回忆起那时的高新海,还是一脸崇拜的样子。可命运总是喜欢跟人开玩笑。在高新海还盼着能到省足球队当一名守门员的时候,却意外地患上了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几经辗转,高新海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包括高新海在内,当时协和医院一共收治了8个脊髓炎病患者,最后只有两个人活了下来,高新海就是其中的一个。虽然保住了性命,但高新海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任何一个人面对这样的打击都会惊慌失措,高新海也懵了……

  高新海想了几天几夜,想到了之后生活的各种不便和悲惨,甚至想到了死。但高新海没想到的是,陇海大院的邻居们在看到他病倒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地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在床前守候。高新海当时面临诸多问题:看病、报销、工伤认定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有人陪伴。“邻居们陪我去武汉、北京看病。一路上有他们在,什么事都不用我操心。吃、住、联系医院、买车票……我住院的时候,邻居们谁有空谁在哪儿守着我,谁能请几天假就请几天假。为了陪伴我,有的邻居不在乎被单位扣多少工资。”30多年后,高新海仍然清清楚楚记得当时的情景。

  这样事无巨细的呵护,一开始就再也没有停下来。

  冬去春来,时光荏苒。高新海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在陇海大院热心邻居的照顾下,过得倒也平淡。直到2013年底,因城建规划,陇海大院要进行拆迁改造。相依相守了几十年的老邻居们不得不暂时分散至郑州市内各个地方。那个见证了高新海的痛苦与快乐、不幸与幸福的陇海大院不在了。陇海大院没有了,这场爱的马拉松是否会因为距离而终止?

  他在哪,哪就是陇海大院

  现在的高新海,住在离陇海大院原址几公里外的幸福路5号院。大清早,我们就来到幸福路5号院。和陇海大院一样,这里也是老铁路家属院,临街的两幢四层楼房,外墙刷成乳黄色,高新海就住在一套位于一层的一居室里。为了方便高新海进出,大家伙帮着把原来临街的窗户改成了门。一进“门”,我们就看到了正躺在床上看电视的高新海。

  虽然之前对高新海的情况有所了解,但我仍然没有办法把眼前的高新海与饱受病痛折磨几十年的人联系起来。60多岁的高新海身形微胖,一头染得黑油油的头发梳理的整整齐齐。交谈中,他还不时开怀大笑。人们常说,一个对个人形象比较在意的人、一个爱笑的人,对生活的态度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而高新海说:“我要好好地活着。这不仅仅是我母亲临终对我的嘱托,更是为了对得起这群照顾了我几十年的老伙计。

  高新海所说的“老伙计”,就是陇海大院的邻居们。据二七区一马路办事处陇海大院社区主任井勇介绍,虽然因为拆迁大家都从陇海大院搬到各处,但空间距离的拉长并没有改变大家这么多年养成的照顾高新海的习惯。高新海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分散在各处的人到他这里集合。

  对高新海的采访进展得并不“顺利”,采访时不时被过来探望高新海的老伙计们打断。一会儿工夫,就有四个老伙计来看望他。他们像回自己家一样,进门之后,问问老高有没有什么事?身体怎么样?然后,帮着做点事。双方之间没有太多的客套和寒喧,虽然平淡但很温暖。上午1 0点半左右明时候,高新海家进来了个大高个儿,记者马上认出他就是和高新海一同登上“感动中国”舞台的常思军。常思军是一名铁路公安,当天12点要出差去外地。临走之前,常思军抽出时间来看一下高新海。他说:“这么多年了,每次出差前要是不来看看他,就觉得特别不踏实。”

  常思军他们并不知道当天会有记者来采访,他们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来看望高新海。虽然采访不时被打断,但记者觉得,这种没有策划的、不期而遇的状态反而更有价值和意义。高新海说,他的家基本上每天都没断过人。在他记忆中,最多的一次一天来了上百人。有时候,一上午就能来三四十人。

  这时,记者突然明白,陇海大院的真正价值,在于这群充满爱心的老伙计。寻找陇海大院,其实是寻找生发于其中并不断壮大的邻里守望的精神。

  谁有困哪都会搭把手

  当记者问陇海大院精神是什么时,高新海毫不犹豫地说:“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事实确实如此,随著采访的深入,记者越来越能体会到陇海大院精神的动人之处。

  邻居们不只关心、照顾高新海一个人。看到谁家有困难,大家就去搭把手。小姑娘任尧(化名)娘俩的困难同样牵动着陇海大院居民的心。

  任尧两岁多的时候,患上了喉乳头状瘤,这个家庭从此就开始漫长的求医问药之路,每年都要到北京做一次手术。雪上加霜的是,任尧的爸爸不久又去世了,留下了任尧娘俩靠低保维持生活。在长期贫、病的折磨下,母女俩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苦。可即使生活困顿到如此地步,好强的任尧妈妈仍然不愿意接受别人送过来的钱和衣物。

  社区主任井勇说:“看到这种情况,我就想了个办法。把家里孩子不穿的衣服洗干净、叠整齐,装在一个袋子里。等到天黑了,再悄悄把袋子放到她家门口旁边的垃圾箱旁边。第二天一大早我去看,袋子已经被人拿走了。再过几天,我发现任尧穿的就是袋子里的衣服。”看到这一做法很有效果,陇海大院的邻居们便开始偷偷效仿起来。为了挣点零用钱,任尧的妈妈平时总要捡一些饮料瓶、废纸箱什么的,攒多了再卖掉。于是,大家便将自己家中的瓶子、报纸攒在一起,趁天黑偷偷放在任尧家的楼门口。第二天,任尧妈妈一出门,就能“捡”到一大袋废品。慢慢地,任尧妈妈也回过味来。有一天,她找到社区主任井勇,感动地说:“大伙为我做的事情我都知道了,难为大家了,您替我谢谢他们吧”

  这样的故事,在陇海大院不时上演。现年23岁的脑瘫女孩赵怡君,也是在陇海大院长大的。一提起陇海大院,赵怡君说:  “我的生活离不开大家,离不开爸爸,他们给了我很多。”赵怡君说的“爸爸”是陇海大院社区主任井勇。其实,井勇和赵怡君非亲非故。2008年,他刚到陇海大院社区工作时,就去看望这个有生理缺陷的女孩。这么多年,井勇一直像关心自己女儿一样照顾着这个女孩。把爱洒向赵怡君的不仅仅有井勇、普通的邻里,还有更多的人。陇海大院社区巡防员对赵恰君也一直倾注爱心。  “从她8岁开始,我们就经常照顾她,形成了一种习惯。”一名老巡防队员告诉记者,小怡君什么时候翻身下床、什么时候该晒太阳等细节,巡防队员们都时时记在心中。

  由于陇海大院拆迁,赵怡君现住在郑州市的另一个小区。“但在我心里,陇海大院才是我的城。”赵怡君说:  “我盼着早点能搬回陇海大院,再和大家住在一起。”

  现在的幸福路5号院

  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陇海大院精神的感染和鼓舞。高新海目前住着的幸福路5号院所在的社区也积极加入进来了。2014年“感动中国”节目播出后,更多的人知道了陇海大院精神,更多的人认识了高新海。幸福路5号院的楼长张秀云找到所在的铁英社区:陇海大院精神那么感人,我们幸福路5号院也不能落后。

  于是,铁英社区第一支志愿者队伍成立了。201 5年3月,铁英社区把梁书明、虎峻峰、曹兰英、张秀云等乐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退休老党员、楼院长、居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向日葵”老年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平均年龄73岁左右,虽然年纪大,但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一点不输年轻人。他们时不时到高新海家中坐坐,聊聊天,了解到他生活中有什么需要及时告诉社区,帮忙解决。除了照顾高新海,他们还积极组织、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协助社区清理街头、楼院小广告、维持市容环境、扶贫济困等等。现在,“白发红帽”已经成为这支队伍的标志性形象。在他们的带动下,许多年轻人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

  为了让高新海身边时常洋溢年轻人和孩子们的阳光和欢笑,铁英社区还和铁路技术学院团委,郑州102中学、二七实验小学、幸福路小学大队部联系,经常让少先队员和团员们到高新海家中一起互动,邀请高新海给孩子们讲一讲他作为知青下乡插队的故事,让孩子们给高爷爷唱几首新学的歌曲。“陇海大院,幸福小院,楼房虽旧爱心多”,铁英社区副书记白雪说,我们要将“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的精神继续传承和发扬,共同推动志愿服务队实现新的发展。

  一些素不相识的热心市民,也开始寻到高新海家里来,带来各种礼物和暖心的话语,让小院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每逢周六,老知青合唱团的1O余名成员都会过来,找高新海一起排练歌曲。她们还专门根据高新海的故事谱写了一首新歌,名字就叫《幸福路5号院》,唱出了大家的心声;

  “你要是想幸福,用心去寻找,幸福路5号院我已找到,幸福路5号院谁来谁幸福呀,幸福的种子在这里开花了……”

  采访进行到这里,记者确信,她找到了陇海大院!(秦夫)

责任编辑:陈静
标签:邻里守望,陇海大院,志愿服务,爱心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