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上海正经历着140年气象史上前所未有的持续热浪,除了日日高悬的高温预警和气象专家的“证词”,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上海的百岁老人了。他们如何度过100个夏天?他们有哪些关于酷暑的回忆?面对这百年未有的酷热,老人们又怎样消暑?昨天,早报记者来到3位百岁老人家中,揭秘爷爷奶奶们的炎夏生活。
“今年尽是39℃!”
连续高温的2013年盛夏,是家住静安寺街道的蒋春牧老人的第100个夏天,“今年特别热。39℃、40℃的天气以前也有,但好像没这么多。我看新闻里面讲,今年这种天气从来没有过。”
百岁高龄的蒋春牧身体健康、思维敏捷,昨天午后,99岁的老伴储宝敏在房间里“孵空调”,蒋春牧则拿着水管在屋外浇花。虽然屋外骄阳似火,但两位老人对于酷暑却没什么不满,蒋春牧美滋滋地说,“有空调的呀。”
“火炉”重庆毕生难忘
在老人所经历的一个世纪里,并非每个夏天都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其中最让他感到酷热难耐的便是曾经在重庆度过的5个盛夏。
“重庆还要热!”聊起夏天这个话题时,老人的记忆瞬间就回到70年前。在蒋春牧看来,当年在重庆的经历跟现在的盛夏可不一样,那个年代的夏天实在艰苦。
1942年至1946年,担任会计工作的蒋春牧被派往重庆,有5个夏天都是在“火炉”山城度过。“重庆没有冰,没有汽水,西瓜也没有,只能喝水!”一说起在重庆的日子,蒋春牧有些激动了起来,“长江的水都涨上来,是臭的,水急得很,也没有人敢下去游泳!重庆都是山坡,一两百级台阶,上下坡走得很累。”老人说,当时办公室里也没有电扇,大家只能扇扇子解暑。
在重庆的盛夏,除了酷热的天气之外,更令蒋春牧感到难以忍受的是日军的轰炸,“日本人天天轰炸,防空洞里又没空调,就连氧气也快没有了,闷死很多人!”
让蒋春牧稍感欣慰的是,重庆的盛夏有妻子储宝敏相伴。蒋春牧和储宝敏原是同事,蒋春牧调往重庆工作之后,储宝敏也主动申请调到重庆,储宝敏的大胆促成了二人的婚姻,这在当时许多人看来都是颇为浪漫的举动。
老上海夏天有冰吃
抗战结束后,蒋春牧夫妇回到上海,他的收入从原先的44元涨到了100多元。小夫妻忙着布置新家,蒋春牧花20多元买了一台华生牌电扇,至今还让他很自豪,“一般人一个月工资就四五十块,当时买电扇的人家不多。”
此外,上海的夏天可以买到各种消暑商品,这让蒋春牧感到夏天不再那么难熬,“马路上有冰卖,是制冰厂用机器做的冰。有人买来吃,有人买来降温。不过我不敢吃,因为不知道是用什么水做的。”
蒋春牧说,外面卖的消暑食品不安全,他和妻子更习惯吃自家里做的菜,但在当时,食品储存始终是个问题。
“抗战结束以后,上海条件好一点的人家也有冰箱了——木头做的土冰箱,里面放冰来保温,不过冰是用不干净的水做的。”
到了1990年代,蒋春牧家里终于装上了空调,这让夏天更加惬意,“我平时也不太开空调,睡觉前开一会儿,睡得好。”
最爱世博之夏
让老人最爱的夏天是2010年夏天,那个夏天,蒋春牧和储宝敏参观了上海世博会,“我们去了两次呢。”老人说,5月份去参观了一次,7月又去了一次,但他还觉得意犹未尽,“还想去!”
问起世博会什么最好看,蒋春牧的神情非常认真,“科学的发展!”参观上海世博会时,蒋春牧已经97岁高龄,但他依然清楚地记得世博会的许多细节,“在一间房子里顶上忽然下大雨了,其实那都是电影,但像真的一样。世博会新奇得来,我大开眼界!”
蒋春牧觉得,自己的长寿归功于好心态,“我生了几十年肺病,但我这个人心情愉快。现在科技发达,生活好,我看到国家建设起来就很兴奋,我能长寿就是这个原因。”
如今,蒋春牧还坚持用放大镜读报,每天看电视新闻,他也从新闻里知道了今年夏天是140年来最热的夏天。不过,酷暑并没有影响老人的心情,“有空调吹、有电风扇,平时养养花,听听音乐,每天早上起来喝杯咖啡。”蒋春牧说,昨天一大早他还走了十分钟去胶州路水果摊买西瓜。
唯一让蒋春牧有些郁闷的是,天太热子女不让他经常出门。蒋春牧有一大爱好便是逛花鸟市场,市场里的老板都已经认得这位百岁顾客。因为近来气温太高,蒋老的“逛街”爱好只能暂时搁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