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服务民生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6-06 21:25:35

  5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公民要出国旅游,需要填写“紧急联系人”,他写了母亲的名字,结果有关部门要求他提供材料,证明“你妈是你妈”。

  一句“证明你妈是你妈”,表现出我国政府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存在的手续繁琐和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办事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李克强总理在会上痛斥这些政府办事机构。

  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政府将权力不断下放给社会,社会也从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逐渐转变为政社合作的社会治理。在社会治理中引入互联网,通过大数据的融合创新社会管理机制,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在6月6日举行的首届“中国社会治理50人论坛”中,各位专家学者围绕“大数据背景下的社会治理”进行了讨论,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新方法。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庆钰提出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概念,即政府自己花钱要少,政府为社会花钱要多;政府亲力亲为要少,让社会承担事情要多;政府人员编制要少,社会自组织数量要多。通过政社合作,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大社会之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向德平同样认为,政府应引导鼓励由下而上的社会自治力量,创造民生导向的由上而下的管理力量,让两股力量共存共生,相辅相成。

  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邓大松则认为,在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应重视社区建设,强化社区自治功能。社会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管理服务网络,将保障项目纳入社区管理范围,供给保障服务,不仅有利于满足民众多层次的福利需求,也能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发挥社区这一组织细胞的作用,这是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创新。

  不管是社会治理,还是社区自治,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帮助。数据显示,全球大数据存量以40%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平均每20个月翻一番,2015年将达到5000eb,而1eb相当于13亿人人手一本500页的书加起来的信息量。

  2013年,我国宣布要用3-5年的时间,基本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建立以公民身份号码、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上海“一门式”研发中心赵海然博士认为,这些制度都是体现大数据精神的基础社会制度,是一种能制约、派生或影响其他制度的原生性行为规则,将嵌入经济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对未来政府与社会的运行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这些制度能够实现,“证明你妈是你妈”只是点下鼠标的功夫。

  同样,大数据也可以运用在医疗服务治理中。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介绍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医保智能审核系统,即利用信息手段建立诊疗规则、 用药规则、 医保支付规则3个知识库,为医患保创造有规可循的工作环境,并建立医保医师记录,检验医疗行为的合规性和违规性,打造医患保共享信息的操作平台。(葛晓夏)

责任编辑:俞菲
标签:大数据,社会治理,社区

分享至:
  • 扫一扫手机预览

  • 中国社区网微信公众号
精彩推荐
精彩专题
社区地图 社区百科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我要投稿

中国社区网邀您投稿:
zhongguoshequwang@163.com